● 每部影片觀看完畢,即可取得環教時數,重覆觀看之影片,環教時數只計列一次。
● 每部影片觀看完畢且完成學後評量,即可取得公務人員時數。
● 請勿調整影片時間軸,以免環境教育時數無法正常列計。
● 每部影片必須以「起始日」之365天內觀看完畢,時數才得以核發。
● 為可正常觀看本專區影片,您的瀏覽器需求:請勿使用IE瀏覽器,並確認觀看過程中影片時間軸隨播放時間移動。
● 請在本網站觀看影片,請勿點選連結至YouTube平臺觀看。
農業,是一個國家的根本,是一個民族的命脈。農業的歷史,從人們守護自己的家園,追隨先人的奮鬥的足跡,一筆一筆書盡傳承與開創,越過時空的界線,刻下世代交替的永恆。 自日治時期推展「米糖經濟」,使臺灣成為米、糖的出口大國、大興農田水利設施,為臺灣農業建設奠立基礎。戰後初期,政府積極施行土地改革政策,亦進行農漁會改組,創造農村安定的生產環境,農業生產於1952年即回復到戰前水準。而在工商業逐漸蓬勃的年代,農業產值占整體經濟比例逐漸降低,1963年工業產值更首度超越農業部門,也引致農村勞動力衰退的情形發生。因此,農業除積極導入機械化耕作模式外,亦逐步調整產業結構,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遠洋漁業、畜牧產業,與邁向服務業的休閒農業次第發展,並開始注入企業化經營思維。臺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後,為了迎戰國際市場的競爭,臺灣農業再次經歷優質轉型,朝向兼顧品質與安全的精緻農業,與重視服務與發揮農鄉特色的休閒樂活農業發展。